微信扫一扫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等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
“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1.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2.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3.碳达峰与碳中和紧密相连,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达峰时间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长和实现的难度;而后者是对前者的紧约束,要求达峰行动方案。
4.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不是一个概念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二氧化碳的人为移除与人为排放相抵消。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需要消耗能源。“碳达峰”就是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而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这就是“碳中和”。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1.双碳和低碳概念和表达的内容不一样
双碳”是“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缩合称,碳达峰就是指碳排放量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降低。其目标为在确定的年份实现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形成碳排放量由上涨转向下降的拐点。碳中和即为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指的是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二氧化碳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平衡。
低碳是指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较低或者非常低,这些“碳”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还包括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和六氟化硫等其他温室气体。
2.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碳达峰的含义是二氧化碳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从高处往下降;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简单来说,就是你产生了多少“碳”量,就要通过某些方式来削减或者消除这些“碳”量对环境的影响,实现自身“零排放”。
3.碳达峰碳中和目前普遍的定义为: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我国承诺2060年前,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碳中性”其实也叫“碳中和”。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碳中和”其实就是指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这就是“碳中和”。
与“碳中和”相关联的,还有“碳达峰”,就是指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
中性炭是化学范畴内的概念,是相对化学元素的酸碱性来说,碳为中性。而碳中和是近些年来世界卫生组织为了减少气候得温室效应提出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采取对应措施中和工业生产及人类生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是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框架下的碳,泛指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根据《京都议定书》中给出的公约管理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三氟化氮(NF3)。以上这7种温室气体就是我们常说的碳。那“碳达峰”和“碳中和”又是什么呢?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再增长,之后逐步回落。碳达峰是温室气体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体在测算的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 “零排放”。
地球的大气混合了各种气体,其中有些就是所谓的温室气体,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保存从太阳传来的热量,并让地球变得温暖。这是好事,如果没有温室气体,我们的星球将会变得超级冰冷,而且生命将不复存在。这些温室气体自然的循环与地上、空气和海洋之间,随着时间过去,这些温室气体已经成了一个精细的平衡,让温度成为我们所喜欢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已经保持了数千年,直到最近200前左右才被打破。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人们开始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这些物质中含有长期被排除在自然循环之外的碳。当我们燃烧它们时,这种碳与氧气结合变成二氧化碳并进入大气,从而保留更多的热量,从而使地球变暖。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地球的平均温度上升了1华氏度,这听起来可能并不多,所以让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一个人的体温升高1度就会发烧,如果体温升高5度就会住院。根据目前的情况,科学家认为本世纪地球的温度可能会升高3-5摄氏度,所以我们的地球生病了。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病了,没有人能幸免于难,这将带来严重的危害。海平面上升将淹没许多岛屿和低洼地区;冰川融化会破坏永久冻土;气温升高会导致病毒增加;二氧化碳增加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这一系列问题,随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控制碳排放势在必行。
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统计,全球有54个国家实现了碳排放峰值。其中包括美国/俄罗斯/日本/巴西/印度尼西亚/德国/加拿大/韩国/英国和法国等,其中欧盟27个国家整体完成了碳峰值。
中国积极参与“碳达峰”和“碳中和”,体现了大国对世界的责任和担当,而且正在以比其他国家快一倍的速度大力开展,我们必须有所作为关于碳排放。相应的。
在国际形势下,如果中国在碳排放上采取相反的策略,那么欧美肯定会安排各种飞蛾扑火,比如开碳排放税或者碳排放罚款,甚至欧洲和美国联手,制造一套碳排放壁垒,锁定我国大部分产业,并非不可能。毕竟,并不是他们没有这样做。
国内实际情况,也需要这样的产业升级。我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粗犷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这让本就利润不高的行业严重内卷。而在碳中和实施以后,奖惩机制发生了改变,地方政府考核不在以经济增速为唯一标准,而是把碳减排和GDP增速放在来了同样的位置上,大量低收益、高耗能的产业被迫升级、减产,甚至关停。这对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道路做好了坚实的基础。
1、能源供给端发力
在能源供应端的重点是“控煤推清”,尽可能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能源,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或能源系统供应。目前,我国重点发展西部、北部太阳能发电、风电基础和西南水电基地,以弥补煤电退出后所带来的电力缺口。
2、能源消费端发力
能源消费的重点是实施“两化”,即电气化和高效化。力争在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绝大多数生活领域中,实现电力、氢能、太阳能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代替,以提高终端电气化水平。在终端用能领域,压控油气消费增速,加快实施电能代替,有效抑制油气消费过快增长,以推动终端用能效化发展。
3、人为固碳端发力
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来去除不得不去排放的二氧化碳。这其中的主要内容:一是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实施减碳。加大绿色碳汇,加大森林城市、城镇创建力度,建设城市绿道绿廊,实施“退工还林”,大力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二是加大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的研究力度,降低碳封存(CCUS)技术成本,重点针对电力行业、钢铁、水泥等工业行业等,逐步推广商业化,完成能源体系减排最后一公里。
在此之外,中国对于减碳还有一种令全世界都没有想到的方法,那就是二氧化碳变淀粉技术。淀粉(C6H10O5n)是非常重要的营养物质,
经酶分解后,转化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通过代谢过程转化为能量,构成维持生命的能量。我国目前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工艺,合成效率可以达到农业自然生产方式的8.5倍。这项技术在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和应对全球变暖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上都是太学术了,离我们常人还很远,但这不代表碳中和与我们常人无关。像少开车、少点外卖、种树、省纸等等,相信大家都能有这个意识,这里就不用多说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抵消碳排放的手段,那就是购买经过认证的减排量。
许多企业项目,如清洁能源发电、清洁交通减碳、林业碳汇等,都是国家或国际公认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它们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可以通过标准化的公式计算出来,经过认证后成为认证减排量。一些有需要的公司会购买此类CER来抵消自己的温室气体排放。
要真正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最终还是要依靠各个产业不断升级、实现“净零排放”来达成。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付出与贡献。虽然我们能做的并不多,但为了中国的这份承诺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减少碳排放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可能我们个人为此付出与贡献不值一提,但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用心对待这件事情,碳中和对我们来说就不是难题。
(发布时间2022-09-23 10:22)